臨床心理組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之臨床應用」與「認知行為與心理動力心理治療專題」,發表成果。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心理系臨床心理學組於106年6月6日在管理大樓M棟M502教室,舉辦「認知行為心理治療之臨床應用」與「認知行為與心理動力心理治療專題」,應用所學解決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學習成果簡報,以及紀錄片之發表與競賽,並針對成果紀錄片與成果選出簡報優等獎加以表揚。研究生謝筑羽、鄭暘融小組及洪迪萱、謝乙太等小組,分別獲得手機成癮預防方案紀錄片優等獎、簡報優等獎;研究生胡敔瑄、蕭銘毅等小組及李昀珊、何亭逸等小組獲得機成癮防治服務學習反思簡報優等獎。
亞洲大學心理系碩士班臨床心理組修習「認知行為心理治療之臨床應用」與「認知行為與心理動力心理治療專題」課程同學,針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預防在柯慧貞老師指導下,進行不同介入方案的設計、測試及修正。
第一種方案提升健康用動機方案,主要是讓大學生透過案例分析與自我評估來覺察自己的不健康上網行為,並學習使用「富蘭克林表」來覺察自己智慧型手機健康用、及不健康用的好壞處,以提升改變動機;接著由同學提出健康用改變計畫,以達到手機健康使用習慣。第二種方案是風險情境因應行為方案,是讓大學生透過個案去覺察不健康上網的誘惑情境,並學習使用「自我監控表」、「滑手機時間記錄表」來覺察自己智慧型手機不健康用的風險情境;進一步找出新的替代行為,在誘惑情境時能用健康因應行為,以預防手機不當使用。第三種方案則是結合動機提升與風險情境因應行為方案。
而在手機使用的知能之成效評估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課程前後,動機組對手機健康用知能正確率由64%上升至77%;預防組對手機健康用知能的正確率由64%上升至72%;混合組對手機健康用知能正確率由60%上升至74%。顯示三種教案皆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手機健康用知能。
此次服務學習採用專題導向學習的方式(Project-Based Learning,PBL)進行,學生們的心得與反思皆提到PBL的學習方式,不只是主動學習到專業知識,透過小組討論,激盪出問題解決方式,讓學生對於專業理論與技巧更加深度了解。亞洲大學心理系臨床心理組研究生林易聖、范瑞妤表示「在PBL的歷程中,更能深入的學習理論,並透過小組腦力激盪與老師的督導,自己在知識與實務的結合上更有架構。」;謝乙太、洪迪萱研究生分享反思心得時也說到「從找出問題到設計解決方案,經歷了一次次的小組討論與資料收集,更強化了專業知識與應用。」
另外,服務學習的做中學結合PBL,使服務方案透過教授督導、同儕討論、被服務對象等多元管道的建議能修正地更加完善,研究生鄭暘融、謝筑羽表示「在執行過後,透過小組成員、受服務學生及老師給的多元意見回饋,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PBL也更容易激發創造力,不論是在方案的設計或是以紀錄片、簡報的方式發表成果,都能看出學生的創意與獨立思考表現。」
柯副校長表示,服務學習的PBL教學設計,使學生應用所學,貢獻社會;並從服務中更深入整合理論與實務;此外,透過PBL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針對社會問題加以分析,學生多能找到多元觀點的解決方案,並透過實踐、回饋、修正,使學生學習更豐盛,不只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更能統整與掌握理論與應用。
圖說:碩士生謝乙太、鄭暘融、謝筑羽、洪迪萱獲柯副校長頒發大學生手機健康用PBL成果紀錄片、簡報優等獎。
圖說:柯副校長頒發大學生手機成癮預防方案成果簡報優等獎給碩士生李昀珊、蕭銘毅小組。
圖說:暘融同學說明大學生手機成癮預防方案實際執行過後回饋修正的過程。
圖說:研究生謝乙太、洪迪萱以生動活潑的紀錄片為大學生手機成癮PBL成果留下鑿痕。
圖說:研究生林易聖、范瑞妤說明提升手機健康用動機的發想過程。
圖說:薛宗倫同學分享PBL服務學習的反思成果。